@abc_11 领导们都傻子吗?你拿商场去吹个牛试试呗,不撤你的职?领导水平高的很,你有什么底气,有多少硬家伙,他们清楚的很。老美也很清楚,他们制裁的都是光谷的企业,他们会瞟一下那些商场吗?用一些浮夸的东西痞搞硬实力的地方?
@abc_11 领导们都傻子吗?你拿商场去吹个牛试试呗,不撤你的职?领导水平高的很,你有什么底气,有多少硬家伙,他们清楚的很。老美也很清楚,他们制裁的都是光谷的企业,他们会瞟一下那些商场吗?用一些浮夸的东西痞搞硬实力的地方?
人福医药三季报净利润17.69亿,这些商场加在一起净利润够7个亿吗?想赚钱你去那种地方,充其量搞个柜姐提个成,那些商场一年给国家也交不了几个税,主要就是提供一个交换商品的场所,城市需要的更多是硬实力,是创造生产力的区域。中国经济都发展到这个阶段了,还有人拿着商场吹牛?
商场再好,架不住一年这些商场加在一起也赚不了几个钱,净利润加在一起还顶不上光谷有一家上市公司的净利润。要不然怎么上班时间都是往光谷的路被堵死了呢?上面的领导们都跑光谷来呢?怎么不去看看光鲜亮丽的柜姐云集的繁荣之地?那些早就不是城市的经济底气,而是某些人吹牛的工具而已。
@challenger 华科的新校区确实挺可惜的,太偏远了。
新加坡石油化工产能极大,旁边不远就是住宅区,人家也是花园城市。
我不去,等你们玩厌了再去。
黄鹤楼是武汉的象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武汉华星光电投资过700亿,武汉天马投资350亿,人福医药产值过200亿,华工科技过百亿,联想武汉过500亿,联影,迈瑞,海康,光迅新基地投资过百亿,中信科光通信基地过百亿。。。。
武珞路主要是武昌区的小孩,江岸区小孩主要是七一华源,汉阳主要是三中寄宿。
单向玻璃,下面看不到车厢里面。
斗破苍穹好看,斗罗大陆后面弃剧了。凡人也还可以。不良人又不是仙侠题材,后面编的逻辑太怪了。
无影塔位于武昌区洪山西麓的洪山公园内。无影塔原名宋兴福寺塔。兴福寺原名晋安寺,始建于南朝梁元帝承圣年间(552~554年)。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改称兴福寺。至南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重建兴福寺并建此塔。
磨山植物园,沙湖公园。
https://m.toutiao.com/is/D8jtsGn/ 2023年居然SSD自由了?这种惊喜来得太突然,长江存储YYDS
人工智能是远比新能源车更大的产业,但是发展难度也很大。
人工智能很快会步入强人工智能的时代,也就是在各方面超越人类的智慧。
而且他们会快速迭代,远远的甩开人类。
在下一步就是大量的人工被取代,大量人失业。
但是生产率会大幅提升,阶级固化会越来越严重,通过学习和努力实现阶层跃升不再可能。
穷国越来越穷,富国越来越富有。
再下一步,人工智能取代低效的人类世界。
AI才是点燃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百度即使差距较大,但也代表了中国的水平,希望能尽快迭代。大家用的越多,他进步越快。
“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较传统液态电池可提高2倍。”刘敏介绍,如果相同的车型,采用固态电池技术方案能让整车续航里程提升1.4倍,极大程度缓解新能源车主的里程焦虑。此外,固态电池也更具安全性。固态电池本质是通过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池的电解液和隔膜,固态电解质不仅热稳定性比电解液高,同时其机械强度较隔膜更优,因此更能有效抑制锂枝晶的生长,从而提高电池的安全性。
固态电池优势明显,何时能够大规模量产?
刘敏称,目前固态电池的制造工艺能兼容液态电池工艺80%以上,因此在产业链结构及成本等方面与相同体系液态电池相当,且第一代的固态电池整车运营效果非常好,产业化时间会比想象中来得更早。与此同时,东风技术中心正着眼于第二代、第三代固态电池开发,其电芯的存储能量密度更高,未来由东风技术中心研发的高能量密度固态电池将搭载到更多新车型上。
据悉,近年来,东风公司把握汽车电动化趋势,已实现对“三电”核心总成技术的全面自主掌控。目前,东风在武汉已建成年产28万套电驱动总成、40万套电控、5万套电池PACK、1000套燃料电池系统生产能力。东风技术中心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动力系统平台及整车开发技术,能让汽车在零下30℃快速启动,百公里耗氢成本仅为燃油车一半;岚图汽车正在研发超级快充技术,可以实现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由东风技术中心前瞻研究中心固态电池团队设计开发的固态电池技术,有望进一步缓解新能源车车主“里程焦虑”问题。
目前,东风技术中心已完成小批量固态电池整车开发、试制及运营,并有50台搭载固态电池的东风风神E70在全国4省8地开展示范运营,运营里程达35万公里。
打响固态电池产业化“第一枪”
随着新能源车渗透率逐年提升,续航里程成为消费者买车最关心的问题。
然而,三元和磷酸铁锂等传统锂电池受限于单体能量密度、安全性等问题,众多车企开始瞄准下一代新型动力电池。其中,固态电池和钠离子电池成为最主流的研发方向。
敏锐捕捉这一方向,自2018年起,东风技术中心前瞻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东风固态电池项目组,开展固态电池、固态电池系统技术研究。随后,东风技术中心与赣锋锂业合作开发第一代固态电池系统。
2020年6月,搭载第一代固态电池系统的整车下线。
与传统锂电池相比,固态电池究竟有何不同?东风技术中心前瞻研究中心高级研发经理刘敏介绍,电池一般由正极、负极、电解质以及隔膜四大核心部件组成,固态电池用固态电解质代替了传统锂电池的电解液和隔膜。经过多年攻关,东风技术中心相继掌握了固态电池、固态电池系统、固态电池整车开发技术。
东风汽车第二代固态电池预计2024年装车 续航超1000公里
易车
2022-12-08 20:08北京易车
易车讯 我们从官方渠道获悉,东风汽车正在研发的第二代固态电池,在高安全性的基础上,还具备更高能量密度的特点,预计2024年上半年可实现量产搭载,届时整车续航里程可达1000公里以上。
作为最早入局固态电池自主开发领域的车企,经过多年攻关,东风汽车相继掌握了固态电池电芯、系统及整车搭载应用等开发技术。当前,东风公司正着眼第二代、第三代固态电池,以及自主陶核电芯开发,布局固态电池全价值链技术生态,全力打造东风固态电池原创技术策源地。
2022年1月,由东风汽车与赣锋锂业合作开发高比能固态电池,成功在东风E70搭载,并在工信部获批《免征车辆购置税的新能源汽车车型》(第五十一批),获得免税许可。这是国内首款获得免税许可的固态电池乘用车。
@helloscnul 固态电池难点是成本高,难以量产,但是一旦突破对目前液态电池是压倒性的优势,但是国内厂商主要都是磷酸铁锂,三元锂和半固态电池上发力,真正在固态电池上用力的不多,相反国外大厂像宝马,日产,丰田等都在下注全固态电池,一旦他们突破就不好弄了。现在国内唯一比较接近的好像是丰巢能源有全固态电池进展。
特斯拉国外的车用的都是日本松下公司的锂电池。
电池成本占据了电动车整车成本的40%以上,可以说这时候的中国动力电池厂门等着主机厂上门求购电池,而且还具有极强的定价权。
外资品牌进不来(白名单,不能获得国家补贴),内部大家用不完,小日子过得太爽了。
以致都忘记了日产的聆风可是首款真正意义上的商业化电动车,曾几何时国内造电动车都要加价去买聆风的车过来拆解研究。
另外,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过去10年间,申请了超过1000项固态电池相关的专利,并在去年向世界展示了一辆原型全固态电池电动汽车。这辆车已经在路面测试。
这就是日系的技术底子。
同时,电池领域排名第二的韩国LG电池在固态电池领域也是搓着手要大干一场。LG电池已经与丰田合资在俄亥俄州建设电池厂,已经实现了北美市场合资工厂目标之一。加上密歇根州和俄亥俄州另一家工厂,LG新能源在北美已经有了3座工厂。
布局北美,是LG谋求的翻身之道。
丰田固态电池专利全球第一。固态电池难点在于量产,而日产这次宣布能够25年试生产,这个要是真的,那就是大麻烦。
我国的布局主要在半固态,搞的折中方案。不愿意啃硬骨头。日本,德国老牌车厂却纷纷下注全固态电池,他们是准备再一次领先做准备。而特斯拉的成本优势和技术积累,也是我国新势力们比不了的,现在看来,这个赛道还有巨大的不确定性。
武汉企业利润最高的就是中烟,武汉把汉阳的烟厂都搬到了东西湖,你可以看看烟厂搬迁前东西湖的利润。同时也造成汉阳区的GDP大跌和东西湖的大涨。
武商看着热闹,实际上去年净利润2.5-3.5亿,下降55%到66%。商业看着繁荣,真的不赚钱。
双一流学科入选需要这个学科国内领先,而不是整个学校规模有多大,也就是说要有学科高峰,而不是一个巨大的学科平原。
省属高校里最有希望的可能就是武科大,冶金材料拿了不少国家科技进步奖,也有自己培养的院士候选人进了第二轮。其他学校差距都挺大,再就是湖大,毕竟省属龙头,有国重,但是生物学国内高校竞争太激烈,湖大很难拔尖,即使在省内,生物学比湖大强的就有好几所部属大学,人家都还没进一流学科。至于武纺,自己培养了院士,又有国重,但是一级博士点都没拿下来,离一流学科距离还是比较远。
学科评估又不公布,谁知道网上那些乱七八糟的信息是真是假?
我觉得要看就看双一流学科评选,起码是公开的,教育部,财政部等几个部委一起搞的,有公信力。而那些数据都不敢公开的,评选标准都不知道的,一下2%,一下3%的,都是一本乱账。
@kuwata125 这些年西安有什么东西没获批的?只要他想就会批。这是没办法的事。中国各种名头各种帽子就这么回事。
要说武汉冤,我觉得南京才是更冤,各方面都够强,但一个名头都没有拿到。
@do_while 造车新势力又有几个东西是自己生产研发的?
希望小米汽车尽快上市,把那些乱七八糟的新势力的价格打下来。合资车已经不能打了,就看小米能不能来个大招。
支持特斯拉降价,现在国产车价格越来越离谱了。
武汉体育学院:第五轮学科评估提档升级,实现历史性跨越!
推测武体拿到了湖北省属第一个A
@charlestian 我也这样觉得,武科大和湖大都是进入过软科大学排行榜前百或近百的。其他学校大多在200-400名。如果分层,武科大和湖大应该得到省里重点支持,不说30亿,每年起码20亿左右才行,科教大省应该有自己高水平的省属高校。现在这样省里管了一大批学校,各个都没上水平。
经费不是关键。湘潭大学刚刚进去了双一流,他一年的经费也就10个亿。他进的学科是数学。并不是花钱很多的学科,但是含金量很高。学科发展是需要长期积累的,湘潭大学从50年代就开始非常重视数学,积累了大几十年,瓜熟蒂落。真正花钱的是工科学科,没有大钱投入,很难上水平。
省内高校首先把一级学科博士点拿回来,看看获批时间和数量就大致有数了,连拿博士点都难,还谈什么双一流?基本可以排出一大批了。
过早客微信公众号:guozaoke • 过早客新浪微博:@过早客 • 广告投放合作微信:fullygroup50 鄂ICP备2021016276号-2 •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1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