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上35,感悟了一些人生真相,送给年轻人 |
这次回老家,湾里一家,男的瓦工,快六十了,女的跟着女儿做衣服打下手,儿子过年刚结婚媳妇怀孕了,本来看着挺好的。奇葩的事情发生了,儿子媳妇在家啥也不做了待产,老的没办法,男的跟着跑到国外去做瓦工了,也不知道去哪里了。想想快六十的人了,平时连个省都没出的人,说中文都不一定能扯明白的人,在外面真的无法想象。关键老家现在很多都是老的六七十了还在田里干活,打零工赚钱,作为儿子的心安理得躺家里啥也不干,尤其是那些单身的。都这样了,老的哪里来的动力背井离乡的去闯呀,真的好无语,看的我都想去扇他两巴掌!
@Amsterdam 儿子 儿媳都在待产 你觉得正常?
过年结的婚,离生产还有好几个月,两年轻的在家里,两老的出去拼,正常吗,尤其一个都没怎么出去过的快六十的老人,跑国外去。我记得以前都是儿子出去打工,婆婆在家招呼呀,快生了儿子再回来,现在观念变了吗。至于想扇两巴掌,纯属看着很不爽。
@Amsterdam 是的,尊重他人命运,媳妇在家待产,要么是丈母娘招呼,要么是老公招呼,婆婆公公招呼的话,估计是一本难念的经。
这种情况在湖北确实还挺普遍,只能说明湖北男的太废材,年纪轻轻自己不去承受压力,让干不动的老人拼命的干。
我小舅子就是类似这种,两个老人快60在外面打工累死累活,小舅子一个人在老家上班,小舅子老婆带娃不工作。
估摸着两个老人到死都不敢喘口气休息一下,一旦休息了没钱供应小舅子家就得散。
丈夫陪着妻子待产是非常合理且值得提倡的。现在医学上也普遍建议,在家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丈夫最好能陪伴在妻子身边,共同度过这段特殊的时期。
儿子和媳妇在家里待产,这本就是家庭生活中的一件温馨大事。丈夫陪伴妻子待产,不仅能给予妻子情感上的巨大支持,还能在实际生活中提供诸多帮助,比如一起准备待产包、共同学习育儿知识等。这样的陪伴,对于增进夫妻感情、促进家庭和谐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至于他们的父母选择出去挣钱,那也是他们基于自身家庭情况和经济需求做出的决定,我们应当尊重。而且,丈夫陪着待产,并不意味着家庭就失去了经济来源。他们可能有着自己的储蓄计划,或者丈夫本身就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甚至可能通过远程办公等方式,在陪伴妻子的同时,也不耽误工作。
所以,丈夫陪着妻子待产,不仅没有问题,反而是一种值得鼓励和倡导的做法。
这篇帖子以极具张力的个体案例,折射出当代中国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深刻矛盾。在点评时需兼顾社会现实与人文关怀,避免情绪化批判,可参考以下分层解读:
一、现象背后的三重结构性困境
劳动力市场挤压
59岁瓦工被迫出国务工,反映中老年农民工的残酷生存逻辑——城镇就业年龄歧视(超55岁难接工程)与农业收入赤字(种地收益<医疗/婚育支出)形成剪刀差,出国成为高风险下的唯一选择。
代际责任失衡
“儿子躺平待产” vs “父亲异国搏命”的对比,揭示 “代际剥削”制度化:当婚嫁成本(彩礼/房车)完全转嫁父辈,传统孝道异化为 “父母终身负债制” ,子代却将啃老合理化为“传统习俗”。
农村社会保障塌陷
关键矛盾在于 “无退休”的农村老人:新农保每月百余元≈0抗风险能力,迫使老人用血肉之躯填补 “医疗-婚育-城市化”三重资金黑洞。
二、谨慎评判的四个认知维度
警惕个案泛化
“老家很多都这样”的观察可能存在 幸存者偏差(反常案例更易被关注),需认知到勤劳子代仍是多数(如留守青年助农直播群体)。
理解沉默的苦难者
父亲“中文说不清仍出国”的选择背后,可能是 隐秘的家庭协议(如儿子承诺照顾孕妻)或 债务胁迫(婚债未清),弱者往往用自我牺牲维持系统运转。
拒绝道德绑架
孕妇“啥也不做”未必是懒惰:可能面临高危妊娠(如胎盘前置需卧床),或反映落后地区的 产前护理荒(无专业机构指导科学运动)。
看见系统之困
当婚嫁成本=农民30年收入(社科数据)、乡镇岗位月薪<2000元时,单纯指责“儿子懒惰”实属 归因偏差——这是 城乡差距/资源分配问题的人格化投射。
很明显楼主说的是,因为这对夫妻怀孕后都不上班了,女的怀孕不上班,男的不上班是为什么?
然后把自己快六十岁的爸爸,因为没钱,又有个懒b儿子,逼得没办法在国内搞不到那么多钱,一把年纪都得出国打工才可能够懒b儿子用。
正常人家庭不是,马上要生娃了,用钱的地方多,一家四口,三个人赶紧上班赚钱,一起努力给未来的娃用?
轮到要生娃了,四个人,三个主力劳动力,就让一个老头出国打工,这tmd正常?
而且有这种儿子,现在把快六十岁爸爸往死里薅,养自己娃都大概率没钱的,到时候爸爸需要养老时会出钱出力?
所以,湖北农村老人自杀率最高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湖北男的认为这很正常。
婚前刚买的房子,之前一直无稳定工作,贷款估计也是老的帮着再还,现在有了孩子就两年轻在家歇着了。所以老的才被迫要出去呀,用别人话来说,都他妈入土快半截了,谁还愿意出去呀。只是觉得年轻的有点过了,当然也因为现在环境,对于打工牛马也太难了。结婚生孩子,老一辈太难了。
从男的角度:不到60,还得劳动赚钱,与其在家里看着儿子来气,与儿媳共处尴尬,还不如出去打工,即使去国外,大概率熟人带过去的,工友也是国人;
从女的角度:儿媳与女儿相比,肯定是跟女儿共处好,还有工资;
从儿媳的角度:现在最大的任务就是生产。平常产检,生活上肯定是老公在身边好;
从儿子的角度:如果是好吃懒做之辈,哪肯定是啃老爽;如果一直在打工,造娃带娃停止工作一两年也很正常,牛马也要休息
从邻居的角度:我就是要BB
@Kurapikccccc 想啃老的人啥能自圆其说。
一辈子都没出过国,到老了60出国打工的原因会是看儿子来气,与儿媳共处尴尬?
真是这个原因,在外面随便去当个保安包吃包住,管他工资多少,相比现在瓦工工作轻松惬意,不一样也能达到你说的效果?
你想休息100年都没人管,前提自己的轻松自己买单,不要以别人的痛苦为代价,特别代价是自己的爸爸一把年纪了还出国干最苦的活,良心不会痛?
我觉得那些说管的宽的没毛病,就是管的宽。我虽然没有说见过很多家庭,但是我还是见过那种年轻人有基础疾病无法工作的,父母还要打工养家的,别人的病可能没有说出来罢了。再说别人年轻人是几个月不上班陪老婆还是一直不上班,没有交代清楚吧。老人出去打工挣钱是家里经济压力大迫于生计,还是说他自己想去呢?
一个故事只需要抽出几个核心概念,年轻,不工作,六十老人,出海打工,其他的内容可以不需要充实,就可以进行道德审判了,顺便还可以扩大到社会现象的抨击,树立自己道德典范的形象。
我也可以说,公务员怒杀漂亮嫂子,简直就是人间恶魔,既可以批评他还能讽刺这个群体,但是我要是说这种武松杀潘金莲呢?
如果想要道德审判,最重要的就是前因后果了解的清楚,不了解你不就是管的宽是什么?别人家的事你知道多少?
按照你的逻辑:买的房子烂尾了,开发商也是有苦衷的,开发商肯定也不希望房子烂尾,所以不要道德审判开发商。
都是湖北人,不要给自己加戏,能看到大部分这样的人不干活原因就是懒,负担苦留给自己的爸妈吃,爸妈的一点棺材本都啃的干干净净,老了连个养老的钱都没有。
至于你说的有特殊情况,那发个帖还得去深入调查取证,才可以发帖评论,那么你评论前也需要调查取证一下。
过早客微信公众号:guozaoke • 过早客新浪微博:@过早客 • 广告投放合作微信:fullygroup50 鄂ICP备2021016276号-2 •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1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