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早客
  • 首页
  • 节点
  • 成员
  • 广告投放
  • 登录
  • 注册

【四方馆辩论】光谷寻才,难与不难?

你问我答 • Presentation • 发表于 7 年前 • 最后回复来自 yt133875 • 7 年前

观众报名通道:http://partner.gwcevents.com/334

程序员应聘报名通道:http://www.jianxun.io

报名的程序员请在注册过程中把工作地点选为:【武汉】,经后台筛选我们将发邀请函。


光谷 · 楚才汇 暨光谷知名互联网企业引才洽谈会

① 首次汇聚武汉知名互联网企业和高端人才最多的论坛峰会。
② 企业CEO现场分享企业战略;圆桌讨论:《光谷寻才,难与不难?》
③ 公司与人才现场高效对接。

时间:2016年1月9日(周六)14:00
地点:光谷客17排剧院
限额:300人
观众报名通道:http://partner.gwcevents.com/334
程序员应聘报名通道:http://www.jianxun.io

报名的程序员请在注册过程中把工作地点选为:【武汉】,经后台筛选我们将发邀请函。


今年年初,前程无忧发布数据:2015年十大最受欢迎工作城市

2015年11月,猎聘网在武汉发布首份《武汉互联网行业人才紧缺指数(TSI)报告》,数据显示:武汉互联网行业人才吃紧。


  武汉高校林立,人文、高教资源优越,是全球大学生最多的城市,更是重要的科教基地、人才输出及聚集地。近年来,武汉正在从工业城市向研发创新型城市转变,市委书记阮成发提出,互联网时代武汉不能输,输了就输掉未来。对标深圳和硅谷的光谷,致力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因此,亟待各类科技项目和优质人才。

  11月15日,武汉光谷在北京举办了“【湖北人的集结号!楚才回家活动】”,得到众多心系家乡人士的大力支持,一同洽谈合作,甚至回归家乡建设。

  借此契机,光谷将焦点聚焦在“人”上,将于2016年1月9日(周六)下午,举办:【光谷 · 楚才汇 暨光谷知名互联网企业引才洽谈会 】 。届时邀请多家本土顶级互联网企业,及数十名资深互联网从业者、创业者,向全国展示出武汉自己的互联网氛围和力量,吸引更多投资机构、IT公司关注武汉;吸引优秀人才留在武汉,建设光谷。


光谷社区设四方馆,集百家言,邀请大家讨论楚才回流之道:

光谷寻才,难与不难?
在汉,是否愿意留下?/ 在外,是否愿意回来?



观众报名通道:http://partner.gwcevents.com/334

程序员应聘报名通道:http://www.jianxun.io

报名的程序员请在注册过程中把工作地点选为:【武汉】,经后台筛选我们将发邀请函。

加入收藏 新浪微博 分享到微信 ❤赞 8924 次点击 6 人赞 6 人收藏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共收到63条回复
gocome 7 年前 #1 赞 0

薪水能跟上房价应该就不难吧

nca2928 7 年前 #2 赞 0

四方馆,芈月传啊,在这里选拔楚才。

人才流失在二线城市是普遍现象,和城市的经济实力直接挂勾。经济环境不行,企业不留下,自然没有太多的岗位供给。而且人往高处走也是很正常的。

Nelsonchen 7 年前 #3 赞 1

武汉的薪水实在是没有竞争力。之前看今年第三季度的数据,研究生起薪平均数为4328元/月,本科生为3265元/月,专科生为2211元/月,博士6876元/月。这还是理工科的平均薪资。求职期望普遍大于报价,难免失望。

yangpan1989 7 年前 #4 赞 0

工资一直上不去,房价一直在上涨,很多人毕业后宁愿去北上广深,工作3、5年,然后再回武汉买房安家

Boduan888 7 年前 #5 赞 1

我之前看知乎上有讨论过这个问题:武汉宏观环境上拥有很多城市羡慕的人才资源,但人才聚集带来的后果就是贱价。 很简单的一个案例,很多小互联网公司宁愿花3k招3个大学实习生,也不愿花1w招一个资深工程师。

Sifaguo 7 年前 #6 赞 1

从宏观环境上看一个城市人才流失的原因:
1、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当地的就业机会和人才含量
2、待遇是人才流动的原始动力。现在年轻人自我意识都觉醒了,都会去寻求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3、政策引导
4、基础设施建设
5、自然环境
6、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归属感

huajin 7 年前 #7 赞 1

互联网的本质是技术驱动的,通过风险投资的催化快速达到所需的规模,进而形成网络效应的商业模式,这一切的本源在于技术人才、高端管理人才的增长。对于互联网行业,技术人才主要集聚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武汉本土尚处于初步阶段,行业环境、薪资水平、企业理念等软硬件环境仍有待提高。其实每年毕业季,很多互联网巨头都来来武汉校招,而武汉本土企业对IT人才的招揽、留住,却都有点力不从心,亏了有那么庞大的人才资源。

不过这两年的光谷3551人才计划,对于海外留学,高端人才的引进,还是给了很多政策扶持的。我朋友申报3551,除了拿到个人的奖金资助,创业项目还有股权投资。其实一个城市的氛围有没有吸引到足够多的人才放弃其他选择,扎根于此就业、创业,这并不是一个城市天然的基因,而是政府需要考虑和培育的。

Chenjieyi 7 年前 #8 赞 0

没有人觉得武汉对很多外地人来说,缺少归属感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武汉人都有点戾气太重,有些排外?不喜欢一个城市的人,就不会喜欢留在这里。而且,其实武汉人挺懒的,生活节奏相对慢,喜欢享乐,能看到的勤奋拼命的,都是外地人。

akillo 7 年前 #9 赞 0

工资太低
岗位和机会太少

hyacinthao 7 年前 #10 赞 1

先不要问打工的愿不愿意留下,愿不愿意回来。先问问武汉出来的企业,稍稍有些起色的都往外跑,卷皮、PPTV,问下他们为什么不愿意留在武汉。融资难,环境差,政策扶持不到位?一个城市没有强势的项目,怎么可能留住最优秀的人才。

bandrock 7 年前 #11 赞 1

这个是招聘会吗?怎么参加?

cvh 7 年前 #12 赞 0

武汉码农的工资没那么低吧,软件行业的人群还算属于中高收入,月薪8000左右,年终奖2-3W。这个应该是平均水平。

Hukonew 7 年前 #13 赞 0

楚才回家,不错啊,政府亲自站台背书,去北上广深抢人。11月的活动效果如何?

alexguan 7 年前 #14 赞 0

武汉这个地方发展不了IT业,互联网行业。

即使在美国也只有那么少数几个地IT业发达,待遇越低,越欠发达地方IT行业越差劲

gocome 7 年前 #15 赞 0

@alexguan 没有吧,美国好多地方IT都挺发达的,只要有钱,有公司做。从东到西,到处都有。芝加哥那儿都是玉米地,IT不发达吗?中西部的丹佛,有很大的数据中心

dreamcometrue 7 年前 #16 赞 0

武汉不是在搞“大学生留汉工程”吗?降低落户门槛,不过感觉没啥实在用处。湖北就是一人才输出大省,二线城市的人才流失,主要原因还是经济不够发达,产业配套不成熟。薪资待遇是硬伤。
在一线城市,能让个人的效益、眼界、前途最大化。趁年轻出去打拼几年,如果没在外成家立业,可能也就回家乡稳定度日了。

tongtong68 7 年前 #17 赞 1

感觉这原帖内容挺好,但是评论的就开始说武汉有多差了!拿武汉跟北上广比本身就有点无聊,换作其他城市都是一样的。不愿意呆就离开呗,去北上广呗。我在光谷呆了6年了,看见人去的,也看见人回的,但是总的来说光谷是在飞速发展的,想当初刚来软件园上班,这里都是荒凉的,现在慢慢产业园越来越多了,并且小有氛围了。 软件园,大学园,创业街,金融港,带来多少就业。论工资的话,光谷1w现在真心没什么好拿出口说了,但是你要去跟北上广比,有意义么?不一样的选择,张江都3w多的房价,但是工资2w多是平均。

xiongpro 7 年前 #18 赞 1

政府还是有心做事的,但是很多硬伤是大环境,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光靠几条政策就能立马改变。就跟早几年中国精英的移民潮一样,人才大量流失,国家也是想各种对策想要留住人才,或者吸引人回国。现在中国经济好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了,各种机会都多,人学成了都抢着回来不说,很多国外留学生也都涌进来。经济才是硬实力。

在武汉,光谷发展算是快的,政府也算是比较给力的。

guoqi199457 7 年前 #19 赞 1

还记得原来写的这篇稿子,当时采的武汉的程序员~http://zhuanlan.zhihu.com/hard-things/20255868 “三个月,一个程序员逃离武汉” 也写过这篇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945225/answer/73195618 “如何看待武汉互联网的环境”不过所幸的是 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政府在改变这种格局。听到今年应届去斗鱼tv的小伙伴,拿的是11k*16的薪水(高出阿里)真的是非常欣慰~

hemeixi 7 年前 #20 赞 0

每个城市都会讨论这个问题吧,杭州也是,互联网氛围再好,还是有人才流动过热,人才紧缺、抢手的问题,年年都在喊。
人才的困惑是分行业、企业,而非城市,互联网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是紧迫,但也有很多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却一直在裁员,更不用说一些传统行业的务工人员,一直找不着工作,供大于求。相信武汉的一些传统行业,大的公司,并不愁招不到人。

Maomao 7 年前 #21 赞 0

现在就是互联网乱世,已有三足鼎立,其他分散的各路群雄并起。逐鹿天下,分疆裂土,人才肯定是首要抢夺的重要资源。

Arrow 7 年前 #22 赞 0

@Chenjieyi 武汉人排外?近代以来的码头文化造就了武汉成为最不排外的城市之一,只是武汉方言比较直,容易给人的感觉不是很好。

gocome 7 年前 #23 赞 0

@Arrow 过早冒〜〜

yage 7 年前 #24 赞 0

@gocome 老板,一碗热干面,多把点辣椒~

qunqing 7 年前 #25 赞 2

@hyacinthao 这个话题已经在社区上讨论过很多次了。很多企业在武汉完成原始积累了,就开始往一线城市迁移。因为那里有更好的资本环境、产业基础、人才储备和市场空间。武汉这几年已经开始在追了,但和发达地区仍然有不小的差距。举个栗子,上次看东方时空报道杭州的梦想小镇对创业创新人才的扶持,给的都是真金白银,从办公场所到员工公寓全部都是无偿提供。我相信随着武汉基础设施不断优化,居民收入不断提高,软环境越来越好,人才回流肯定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诞生一批独角兽公司起来不过是个时间问题。

Normanic 7 年前 #26 赞 0

我在武汉上了四年大学,现在在魔都,说实话对武汉很有感情。我觉得武汉IT尤其是互联网最大的尴尬在于没有大公司带头来形成规模效应。记得以前上经济学课讲过规模效应,聚集在一起吃饭的同类商铺能带来客流量,就算几家分分,也比单独开一家带来的客流量效果好。同样在产业聚集方面,也需要像BAT或者至少京东、360这样的公司来留住和稳住人才,我记得刚毕业那会儿也有同学纠结到底留不留武汉,留武汉可能以后跳槽的机会都比北上广深杭要少的多。这是需要政府招商部门要考虑和解决的一个问题。

zhouzhe8013 7 年前 #27 赞 0

对于每一个新武汉人来说,寄望于政府和企业的改善都是不现实的,揭露和抱怨武汉环境的不良也是不负责任的。做为个体,最务实和负责任的做法是,我能为行业和区域做点什么?

@yt133875 必须赞

ifzuwj 7 年前 #28 赞 0

武汉本地人留下的比例还是很高的吧,毕竟武汉生活还是挺安逸的。

lee 7 年前 #29 赞 0

@yangpan1989
2014年房价收入比排名
武汉 7.7年
深圳 20.2年
厦门 15.5年
北京 14.5年
上海 11.9年
广州 11.8年
武汉的房价不算高,但性价比还算不错,所以我很多湖北籍的同学拿着一线的工资在武汉买房,不要太轻松。

Anotherchance 7 年前 #30 赞 0

武汉土著妞。在北京工作过,还是回来了,因为当时没成家。若在北京混下去,可能过的会是攒首付买房,然后拼命还贷的生活,不会像现在这样,还有闲心想着兼职,与人合伙做些好玩的事。当时申请调回武汉,职位是平调,工资低一点点,但生活成本也低一些,心理压力也小。父母在,不远游,在武汉,家人在身边,确实过得会安逸轻松很多。我不啃老,也不想做女强人,只想择一个幸福指数高一点的城市终老,家在哪,我就在哪。

另外说到前途问题,我其实觉得有能力的人,在哪里都一样,现在一线和二线城市的差距并不是特别远,职场中所需要承受的机会和竞争,比例是相当的。

我身边很多毕业之后去省外的同学,很少有再回汉的。倒是出国的,大部分都回来了。

Phenomenon 7 年前 #31 赞 0

我在深圳,准备年后回武汉,光谷君们,我回来了!

zhouzhe8013 7 年前 #32 赞 0

我在南京,准备年后回来.

xiongpro 7 年前 #33 赞 0

这个活动只探讨互联网人才的去留,样本太局限了。

whsh 7 年前 #34 赞 0

我当初是因为爱武汉至深,毕业以后执意留武汉,工作了四年以后去了深圳,到了深圳发现来得太晚了。我推荐毕业生先去一线工作,如果在一线混得好,就可以留在一线,实在混得不好的(一线主要是房价高),再回武汉也不难。很多在一线工作的人,都说觉得在武汉买房就跟买菜一样,反正我是这样的感觉。

kittyhell 7 年前 #35 赞 0

@whsh 你当所有人是码农哟。很多传统工科在深圳是找不了工作的(比如船舶、动力工程)。

kittyhell 7 年前 #36 赞 0

@xiongpro 确实很局限,光谷社区毕竟是码农社区。我是能源动力方面的专业,班里不少同学从北京回到武汉成都苏州等二线城市,工资比北京的单位还要高(北京很多国企拿户口吸引人,工资压得很低)。

Caixin919 7 年前 #37 赞 0

@whsh以后会有回武汉打算吗。

Caixin919 7 年前 #38 赞 0

@kittyhell 光谷社区啥时候变成了码农社区……

whsh 7 年前 #39 赞 0

@caixin919 已在光谷全款一套房,深圳有房,三年之内看发展吧。武汉主要是有生活气息,深主要是工作机会多付出就有回报

Mr_Jing 7 年前 #40 赞 0

我在武汉,准备去北京或者深圳

cloverstd 7 年前 #41 赞 0

应城人,今年毕业在上海,然而现在并不打算回武汉

shaunlj 7 年前 #42 赞 0

@yt133875 good

Jason_PINGAN 7 年前 #43 赞 0

@whsh 赞同whsh的说法。刚毕业最好去一线城市,不管是能力的积累还是资本的积累都要比在二线来得快。后面到成家的时候,再决定是否回内地还是继续奋斗在一线。

Maifaoyi2016 7 年前 #44 赞 0

武汉的招聘市场竞争还是很激烈的,我有同学在武汉面试了四个多月找不到工作,后来去深圳,很快就找着了,也不是她要求多高,只是武汉肯要她的公司,薪水太低了。

jiaojiao 7 年前 #45 赞 0

HR可以去参加吗?

wehdz 7 年前 #46 赞 0

为解决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武汉市政府近年来也拿出了不少具体措施:
2009年启动东湖高新区“3551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
2011年四月实施“黄鹤英才计划”;
2014年六月,武汉市人社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开放普通高校毕业生以及经教育部认证的本科及以上学历(或学位)留学回国人员落户条件。

但这只是解决了武汉人才流失严重问题的冰山一角,如何根本解决这一问题,仍需政府、企业、高校和人才一起共同努力。

Forever999 7 年前 #47 赞 0

今后各个地方,竞争的更多将是软环境的建设,对法治的尊重对人的尊重。人口是紧缺的,资本也是紧缺的,他们会寻找到最尊重他们的地方安家落户。

colorfulberry 7 年前 #48 赞 0

刚从魔都回来的飘过!

Sifaguo 7 年前 #49 赞 0

从深圳Huawei回武汉创业的飘过!

konko 7 年前 #50 赞 0

1月9号的这个人才会 感觉是个不错的机会啊

Chufala 7 年前 #51 赞 0

好像只有互联网岗位

piger 7 年前 #52 赞 0

武汉公车司机/的哥一个个都太拽了,你挡了他一秒钟的道,他就叫要破口大骂你十八代,点点滴滴的小事都是如此,这也难以给外地人好的印象,而且工资又低,外地人凭什么留下,也就对湖北人有点吸引力,图个离家近

lfzcandy 7 年前 #53 赞 0

@piger 是这样吗,为啥我没遇到,只有我喷别人挡我的。。。

unreal 7 年前 #54 赞 0

就问一句,武汉的互联网公司按北上广一样正常缴纳五险一金的公司比例多少?

desu 7 年前 #55 赞 0

四方馆是秦国的东东吧。。

lfzcandy 7 年前 #56 赞 0

@unreal 一般的还是缴纳的,但是工资低了缴纳的水准也低

hiry 7 年前 #57 赞 0

我在杭州 还没回武汉的决心

topboy 7 年前 #58 赞 0

@shaunlj 说几个我了解的吧:
腾讯研发中心据说是个眼子,放武汉的是个边缘项目,核心业务还是在广东。
华为未来城基地进展缓慢,目前还在平整土地,武汉的很多项目也是外包居多。
武汉新芯省市一直在力推,未来在左岭规划了新厂,但NAND存储芯片是否最终落户武汉仍存变数,竞争很激烈。

shaunlj 7 年前 #59 赞 0

@topboy 情报来的很及时,欢迎各位GuanggooEr更新

whsh 7 年前 #60 赞 0

腾讯在武汉有一小波员工,之前听说上班地方是在鲁巷,等江夏那个研发中心修好了应该会搬过去。但是那个研发中心比较大,以后肯定还会将剩余地方租给其它企业。

imopf4 7 年前 #61 赞 0

@whsh 楼是做好了,武汉哪有那么多适合的人往里搬呢,归根结底要有匹配岗位需求的人。

sid 7 年前 #62 赞 0

@yt133875 你说得还算到位。为你点赞!

武汉的问题,不是一两个公司进驻,BAT开设分部就能解决的。要从政府的执政理念,产业政策的配合,市民的自我觉醒等多个方面给力。

个人觉得还是政府的不重视和缺乏规划导致了现在武汉的互联网行业几乎等于0.

lfzcandy 7 年前 #63 赞 0

@topboy 腾讯的核心业务必然在广东啊,这难道有什么疑问吗。。。武汉研发中心修不修也不影响腾讯的核心业务归属。
华为是平整土地吗,还是去查查再说

请绑定手机号后,再发言,点击此处
Guozaoke.com—源自武汉的高端交流分享社区
相关主题
越富有的人丧尸越多的乐趣
相亲对象和闺蜜国庆自驾云南玩,问我去不去,该咋处理?
看向小说突然想到一个问题。
你们想到哪个城市?
打算和智行APP硬刚,打算打官司
为孩子读书,值得将农村户口迁至主城区吗?
那些不婚族/只生一个,晚年会很凄惨吧
有个环境与舞台,是不是大多数人成为人才的概率会非常高?。
需100万的月饼订单,有供货商吗?有效期今天24点
有没有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的资料~

过早客微信公众号:guozaoke • 过早客新浪微博:@过早客 • 广告投放合作微信:fullygroup50 鄂ICP备2021016276号-2 •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1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