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早客
  • 首页
  • 节点
  • 成员
  • 广告投放
  • 登录
  • 注册

从几个角度分析大语言模型的局限性

IT技术 • qian_dan • 发表于 2 月前 • 最后回复来自 stargazer • 2 月前

先说结论:大语言模型在模拟人类形式推理和语言使用时事会面临固有边界,但在特定领域(如数据处理、模式匹配)可能超越人类。然而若超越人类指具备通用智能、创造性直觉和伦理自主性,在当前大语言模型理论框架下可能性极低。

加入收藏 新浪微博 分享到微信 ❤赞 3372 次点击 0 人赞 1 人收藏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共收到15条回复
qian_dan 楼主 2 月前 广东省 #1 赞 0

很多人吹大语言模型未来可以无所不能,我先问了deepseek第一个问题“语言能完全解释世界吗?”

qian_dan 楼主 2 月前 广东省 #2 赞 0

语言能否完全解释世界是一个深刻而复杂的哲学问题,涉及语言学、认知科学、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等多个领域。以下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


1. 语言的本质与功能边界

  • 符号系统的局限性: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通过约定俗成的符号指代事物、概念或关系。但符号与所指之间并非天然对应(索绪尔的“能指与所指”理论),语言对世界的解释始终存在“表征鸿沟”。例如,描述“红色”时,语言无法传递主观视觉体验本身。
  • 逻辑结构的制约:分析哲学家如维特根斯坦早期认为,语言通过逻辑结构映射世界(《逻辑哲学论》),但后期转向强调语言的“游戏性”,认为意义在于使用而非静态对应(《哲学研究》)。这暗示语言的功能更多是实践工具,而非终极解释框架。

2. 认知与经验的不可言说性

  • 主观体验的私密性:疼痛、情感或审美体验(如听音乐的感动)常被视为“不可言传”(qualia问题)。语言只能通过隐喻或类比间接描述,无法还原个体内在感受。
  • 默会知识的存在:波兰尼提出“我们所知的多于我们所能言说的”,例如骑自行车的平衡感、艺术创作的直觉,这些技能和领悟难以通过语言完全传递。

3. 科学解释的边界与语言角色

  • 科学模型的工具性:科学用数学语言和理论模型解释世界,但模型是对现实的简化(如牛顿力学在微观尺度的失效)。语言在此作为中介,但模型本身受限于人类认知框架。
  • 量子力学与语言困境: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显示,观测行为影响被观测对象,而语言描述需依赖经典物理概念(如波/粒子),导致量子现象的语言表达充满悖论。

4. 文化与语言的相对性

  • 萨丕尔-沃夫假说:语言结构影响认知方式(如霍皮语对时间的非线性表达),不同语言可能塑造不同的世界观。若语言决定认知,则单一语言难以覆盖所有文化视角的世界解释。
  • 翻译的不完全性:某些文化特有概念(如中文的“缘分”、日语的“物哀”)在跨语言转换中可能丢失部分意涵,暗示语言承载的意义具有文化局限性。

5. 哲学上的“不可言说”传统

  • 维特根斯坦的沉默:“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逻辑哲学论》),承认语言无法触及形而上学问题(如存在本身、伦理价值)。
  • 东方哲学的体悟观:道家强调“道可道,非常道”,禅宗主张“不立文字”,认为真理需通过直觉体认而非语言诠释。

6. 语言的创造性与其扩展可能

  • 隐喻与概念的进化:语言通过隐喻(如“时间即金钱”)和新术语(如“黑洞”“元宇宙”)不断扩展解释力,动态适应认知需求。
  • 跨媒介补充:语言可与图像、数学符号、音乐等协作,形成多维解释系统。例如,物理学公式与实验可视化共同构建对自然现象的理解。

结论:语言是解释世界的必要但不充分工具

语言作为人类核心认知工具,在建构意义、传递知识和探索真理中不可或缺。然而,其符号性、文化依赖性和逻辑边界决定了它无法“完全”解释世界。世界的某些维度(如主观体验、量子实在、形而上问题)可能永远超出语言的捕获范围。这种局限性反而促使人类通过科学、艺术、哲学等多重路径逼近世界的真相,而语言始终是这一探索的中介而非终点。

qian_dan 楼主 2 月前 广东省 #3 赞 0

ds的解释我不是特别懂,我就继续问他“这个问题我想讲给高中生听,希望你能更用更直白的语言少用学术化概念解释”

Yangson 2 月前 湖北省 #4 赞 1

你在说的哲学,形而上问题,宏大叙事对于99.99%的人没有意义,大部分人工作和生活只需要重复性很高的文字报告,PPT,初浅论文撰写拼凑等。看不到的局限就不是局限,目前大语言模型没有局限,只有潜力无限。狗头狗头~

qian_dan 楼主 2 月前 广东省 #5 赞 1

当然可以!我尽量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解释这个深奥的问题:

想象语言就像你手机里的相机

1. 能拍很多东西,但总有拍不到的

- 比如你尝到妈妈煮的汤的特别味道,相机只能拍颜色却拍不出味道,就像语言能说"好喝"但说不清那种独特的温暖感。

  1. 滤镜会改变真实画面

    • 就像你用美颜相机自拍,语言也会给事物"加滤镜"。说一个人"固执",可能是坚持原则;说"勇敢",也可能是鲁莽。同一个事实,不同词语就变了味道。
  2. 连数学都有拍不到的东西

    • 就像最聪明的数学家发现,再复杂的公式也解释不完所有数学问题(类似手机系统总有修不了的bug)。这说明连最精确的"语言"——数学都有极限。

三个生活小实验

1. 试着向没吃过芒果的人描述芒果的味道(你会发现最后只能说"你尝过就知道")

2. 用语言教从来没摔过跤的人"膝盖擦伤的疼"(最后只能指着伤口说"就是这样痛")

3. 给你最喜欢的歌写800字说明(写完再听歌,会发现文字根本装不下音乐带来的感动)

为什么语言不够用?

- 就像用乐高积木搭世界:积木形状固定(词语有限),但现实中有太多不规则形状(比如晚霞的颜色渐变、暗恋时的心跳)

- 我们的大脑像超级计算机,语言只是它的一个APP

那该怎么办?

1. 多用"组合技能":语言+表情/动作/艺术(比如给朋友讲旅行经历时,可以给她看照片、学当地人的手势)

2. 接受说不清的东西:就像你永远无法用公式描述为什么看到彩虹会开心,但这不妨碍我们享受彩虹

3. 保持好奇心:语言解释不了的世界,正是需要我们去亲身体验、创造新方法理解的地方

最后留个思考题

如果你发明了一种能100%描述世界的新语言,这种语言本身要用什么来描述呢?就像不能用尺子量尺子自己有多长一样,语言终究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而不是世界本身。

qian_dan 楼主 2 月前 广东省 #6 赞 0

@Yangson 你可以看标题结论。

dage110 2 月前 湖北省 #7 赞 0

大模型也要成长,数据喂的越多越聪明

zzqstar 2 月前 缅甸 #8 赞 0

让deepseek、Gemini、Grok2分别推导了一个光学公式,全部都推错了。deepseek多次提醒仍然坚持他的结果正确的,Grok2多次提醒后,推导出了正确的公式。使用Grok3一把推导出了正确结果,不知道是不是从之前我和Grok2的问答交流中学习到了。总的来说,比较专业的公式和原理,这些大模型还是不太靠谱,一定要再三验证。

dark 2 月前 新西兰 #9 赞 0

AI教父Yann LeCun怒批:今天的大模型比猫还笨。
可能路径走错了。

Yangson 2 月前 湖北省 #10 赞 0

@qian_dan 我是赞同你的观点的,估计你也没在认真看我说啥了~

qian_dan 楼主 2 月前 广东省 #11 赞 0

@Yangson 看了,你是搞语言学的吧,我问过一个top学校的哲学博士朋友,搞认识论现象学相关的,他认为语言解释不了世界,但他认为这个不是重点。你也是这个意思吧

stargazer 2 月前 湖北省 #12 赞 0

1、通过感官-运动体验构建基本概念,我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接收到来自环境的信息。例如,红色不是一种抽象的颜色概念,而是与特定的光波长度、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反应以及大脑皮层的处理密切相关。在默认人都是有极为相似身体构造下,取得对红色的趋同认知,但实际上还有四色感人存在,可以参考华为索尼的四色,可知人与人谈论的颜色其实还是具身性为主,同时红这类名词也是形容词中的比较级,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2、痛感之类的感觉在传递性和耐受性上每个人都不一样,除了刺激源本身,未知带来的空白填充和已知重复挤压有完全不一样的填充感,从各地人群辣椒的耐受性可知刻意练习必然带来反应的迟钝。

3、多模态对应的多维模型也刻意很复杂,但太耗能。不同和时代的理论因为有不同的描述范围必然有矛盾的地方。

4、语言的差异是具身性在不同环境下演化的必然结果,不同语言间因为环境的差异不可能一一对应,譬如夏虫不可语冰。

5、不可言说,是不能公开言说,但语言本身会带来的概念具身差异。

6、通过重力的感受(如物体掉落)以及身体竖直方向的感知,形成“上”和“下”的基本概念。这些基本概念被隐喻地映射到抽象领域。例如,在情感表达中,我们常说“心情高涨”或“低落”,将空间上的高度与情感的高低联系起来。中文修辞手法叫:通感。

结论:语言(思考)本质上是“根植于身体”的,是通过感知和行动与世界对话的过程。在设计更自然、更高效的交互方式时,应该充分考虑人的身体经验和环境互动。

stargazer 2 月前 湖北省 #13 赞 0

1、多模态的模拟能覆盖更多范围,但不能覆盖完整,因为感知器不一样,感受的维度和阈值也不一样
1.1个花入各眼是因为具身体验的差异
1.2方法只能解决对应范围和对应时间的问题,不同问题需要不同的方法,但基于效率原则会采用可能性和大概范围这样的处理方式。

2、小实验,多维度具身经验可破
2.1是向没吃过芒果的人讲述,但这个人是否吃过其它水果,是否五味俱全,类比口感是个方法。
2.2是向没膝盖擦伤的人讲述,但这个人是否擦伤过,膝盖是否伤过,是否皮肤表面伤过。
2.3单一的语言和复杂的体感参考上面两例,用类比和更模糊的词可以表述,譬如此处不可言说。

3、语言不够用表面上来自词汇的匮乏,实际上是具身体验的缺乏,但要让其它个体明白,得用对方具身体验的经验来说明,汉语在这个方面比所有表音文字都好,所以汉语也将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必由之路。
@qian_dan 关于生活中的例子

qian_dan 楼主 2 月前 广东省 #14 赞 0

@stargazer 你是不是本坛华科教授小号?

stargazer 2 月前 湖北省 #15 赞 0

@qian_dan 和华科没啥关系,武汉搞AGI/ASI的又不是只有他们家

请绑定手机号后,再发言,点击此处
Guozaoke.com—源自武汉的高端交流分享社区
相关主题
最近时间少了, 隔了这么久, 才做了一个网站
服务器可视化采用纯前端渲染,这个技术实现难度如何
想配一个台式机,求推荐
做了一款摸鱼软件,有人要试用吗?
有搞嵌入式硬件的吗?
搞了个AI 生图的网站,不需要登录,永久免费
社友们,你们是怎么入编程这行的?
计算机相关5000本电子书PDF分享
求推荐一个AI智能体客服
关于团队开发习惯

过早客微信公众号:guozaoke • 过早客新浪微博:@过早客 • 广告投放合作微信:fullygroup50 鄂ICP备2021016276号-2 •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1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