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早客
  • 首页
  • 节点
  • 成员
  • 广告投放
  • 登录
  • 注册

深度 | 武汉首家创业咖啡馆的死与生

阅读 • fresh_living • 发表于 9 年前 • 最后回复来自 yangpan1989 • 9 年前


如今,位于光谷软件园的DEMO咖啡馆已经大门紧闭,人去楼空。


位于珞喻路243号华工科技产业大厦新址的国家级孵化器DEMO咖啡创投孵化器还在装修,7月底将正式挂牌运营。

在武汉互联网行业发展进程中,光谷DEMO咖啡注定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历史印记。
然而,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的关闭转型?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光谷客独家寻访了它的创始股东了解真相。

在这个全民创业风起云涌,创业咖啡泡沫四溢的当下,DEMO咖啡的变迁遭际值得静下心来省思与体味。

缘起

DEMO咖啡最初发起时的名字不叫DEMO咖啡,叫IT dream。它寄托了武汉互联网人的梦想与希冀。
取这个名字的人,叫何萌。

他是武汉最资深的互联网人之一, 2000年大学毕业就在光谷创业。见证了一家又一家武汉互联网公司的兴衰起落。

为什么湖北的互联网企业做不大?为什么武汉无法诞生一家像阿里巴巴一样,给湖北带来革命性变局的互联网企业?这是他内心一直的疑问与心结。

2011年4月18日凌晨00:46,何萌心血来潮发送了一条微博:

“贝塔、Nasdaq8、3W咖啡、中关村车库、微博....杭州、广州、北京、上海....满眼尽是互联网人和投资人攒"人头”开的主题咖啡馆、酒吧。这年头不入股一家这样的主题店都不好意思出来给人打招呼了。武汉猴年马月能凑齐50个这样的人合开一家这样的店子?一人2W够不?哪位大佬来牵个头,我第一个响应。”

没想到微博发出后,很快收到了一堆回复。
有人质疑:
“武汉开一个这样的店会有足够多的预期顾客过来消费吗?先有足够多的活跃互联网创业者,才能有这些配套需求的市场。”

“beta咖啡的成功,关键是杭州有一圈IT企业,浙江的IT产值达到700亿,湖北相差太远了。”

但更多是热情的响应。

彼时正在光谷组织互联网风暴沙龙,如今是光谷14家国家级创新孵化器之一“去创吧”的发起人严重捷就第一时间回复到,“非常支持何萌。一年前在北京,看到各种沙龙的红火,就特想在武汉做一些主题沙龙。何老大愿意牵头主题咖啡馆,我坚决拥护并贡献微薄之力。”

何萌不无顾虑的回复到:“武汉是否具备以类似股份形式开一家互联网主题咖啡馆的天时、地利、人和?以我较悲观的看法,值得讨论。本周内建议筹备一次此话题的内部讨论,10人左右。”

这成为DEMO咖啡的缘起。

然而,此后的情势发展出乎何萌的意料。尽管现实顾虑重重,参与者的热情却一路推动着DEMO咖啡的诞生,何萌自己,成为了这个牵头的“大佬”。

股权众筹

DEMO咖啡筹建时,也采取了当时最流行的股权众筹模式。

最初即有近20位股东加入,每人出资两万。直到开业一年多,仍不断有人加入,最终股东达35人。

詹凯的加入,是DEMO咖啡由“IT dream”照进现实的关键一步。

詹凯出身华为,也曾是互联网创业者,创办过一家和“得意生活”相似的社区网站。当年得意创始人汪芳,还找过詹凯寻求合作。但后来,得意生活越做越大,詹凯的网站却黯然夭折。

2011年,何萌找到詹凯时,后者刚在光谷软件园租下两层800平方米空间准备开餐馆。

对于有互联网情结的詹凯来说,开餐馆实在情非所愿。听何萌说开一家互联网主题咖啡馆时,双方一拍即合。

双方商议确定了股权合作模式:詹凯以场地和租金入股,占股30%,成为最大股东;何萌与其他众筹股东每人出资两万,合计占股70%,由何萌与其他股东签订股份代持协议,工商注册只登记詹凯与何萌两个人的名字。

经过35位股东民主投票,咖啡馆的名字,最终定名为DEMO咖啡。而詹凯的加入,让DEMO咖啡一下子拥有了800平米的超大空间和100多万的“成熟装修”;堪称当时全国最“豪华”的互联网咖啡馆。

借助股权众筹,DEMO咖啡汇聚了一批武汉互联网精英。他们多是武汉互联网企业的创始人,或是全国大型互联网公司驻武汉的负责人,以及一些知名创投机构驻武汉的投资人。

依托股东资源,甫一开张,DEMO咖啡就先后邀请到袁岳、汪潮涌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互联网大咖前来分享交流,从而迅速在武汉互联网圈打响了名气。

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股权众筹带来的过度分散、权责不明的股权结构,也为后来DEMO咖啡陷入后继乏力的经营困境,埋下了伏笔。

盈利难题

从一开始,DEMO咖啡就没有找到清晰的盈利模式。

“关于DEMO咖啡的定位,35个股东,每个人的想法和价值观也不相同。”

DEMO咖啡的第一任总经理是严重捷。


严重捷,DEMO咖啡第一任总经理,去创吧发起人。

他曾是光谷一家电子企业的工程师,后来离职去北京短暂创业。回到光谷,开始组织互联网行业沙龙,他是当时创始股东中唯一愿意全职来运营DEMO咖啡的人。

“事实证明,他也是当时最合适的人。”何萌说。

依托DEMO咖啡平台和股东们的资源支持,严重捷把他的活动组织与媒体推广能力发挥到极致。

彼时,正值互联网创业风口刚起,借助一系列有影响力的行业活动与媒体曝光,DEMO咖啡迅速确立了在武汉互联网行业的标杆地位。严重捷称其为武汉互联网人的“龙门客栈”。

只是,行业地位并没有带来相匹配的经营业绩,这家客栈一直亏本运营。

最初引以为傲的800平方米宽大活动场地成为巨大运营负担。由于场地大,加上餐饮+媒体共10多人的运营团队,全年运营费用需一两百万元,仅房租水电就要七八十万元。

一系列沙龙活动虽然增加了品牌声量,却极大增加了咖啡馆的运营成本,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消费力。

2012年10月以后,DEMO咖啡的股东开始对DEMO咖啡的运营方向和方法产生意见分歧,有人认为不应该主要精力集中在沙龙组织上,而忽略了咖啡馆本身的经营和盈利。

坚持媒体沙龙模式的严重捷,在一年任期期满后出走,另行创立“去创吧”,继续践行自己的理想。

从世纪佳缘离职的刘菡,成为了DEMO咖啡的第二任总经理。她与詹凯,开始探索可持续的市场化盈利模式。

难逃关闭

第二年,是DEMO咖啡经营形势最好的一年。


曾经的DEMO咖啡,是光谷互联网创业者的精神圣地。

这一年,刘菡和詹凯缩减了只具品牌声量价值的媒体沙龙活动,探索了多种盈利路径:比如承办商业活动和会议,为企业提供产品推广,请专家为创业者提供产品和商业模式诊断等等。但事后发现,都很难规模化。

最终解决问题的,是政府的资金扶持。

这一年,DEMO咖啡先后被授牌“湖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TMT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陆续获得政府100多万元的资金补贴,成为当时唯一一家享有政府“补贴”的咖啡馆。

即便如此,DEMO咖啡也仅仅勉强实现了盈亏平衡。

随着互联网创业浪潮涌动,创业咖啡馆如雨后春笋在光谷涌现。政府资源,逐渐向其他创业咖啡馆倾斜和稀释。

第三年开始,DEMO咖啡重新陷入亏损。

与此同时,经历了最初的兴奋,股东的参与热情也在消退,DEMO咖啡获得的资源支持越来越少;面对经营困境,DEMO咖啡也难逃股权众筹模式的通病:股权结构分散,决策效率低下,矛盾分歧重重,无人愿意继续注资。

最终,詹凯、何萌等几名核心股东做出决议,关闭DEMO咖啡馆实体,保留DEMO咖啡品牌,嫁接投资基金,转型做专业的创投孵化机构。

今年年初,在经历了短暂的辉煌之后,DEMO咖啡馆正式关闭。

失与得

总结DEMO咖啡的得失,何萌说,没有商业模式,靠政府资金支撑的DEMO咖啡是扭曲的,就算有理想和热情,也注定不可持续。

DEMO咖啡虽然关闭,但35个股东,很多人借助DEMO咖啡找到了方向,成为今天光谷互联网创业浪潮的弄潮儿。

比如邵凌霜,他创立的“车来了”不久前刚获得千万美元的融资;而当年,他每天坐在DEMO咖啡馆里守候天使投资人,公司几度濒临倒闭。

比如DEMO咖啡股东夏里峰,如今是卷皮网的联合创始人,后者两年时间获得3500万美元融资,已是亿元级的湖北互联网公司;比如第二任总经理刘涵,如今是武汉餐饮O2O标杆“8号虾馆”的创始股东……

何萌自己,当年创业失败后,在一家公司上了7年班;2014年,一直在寻找创业机会的他重新出山,选择互联网金融领域,做了一个名叫“有道金融”的线上金融平台。其投资孵化机构,正是转型之后的DEMO咖啡。


何萌和他创立的互联网金融公司。

在何萌看来,DEMO咖啡运营三年里,占股最多的詹凯是付出代价最多,压力最大的。但詹凯也因为DEMO咖啡,转型为东湖高新创投旗下的专业投资人。

“不管最终结果如何,至少我们都会很骄傲的跟别人说,我们曾是DEMO咖啡的股东。”何萌说。

作出关闭DEMO咖啡馆决议时,有人提议,是否要对DEMO咖啡进行清算,退还DEMO咖啡股东入股的两万元,但被何萌劝止。理由是在他看来,当初入股的股东,每个人都已经得到远超两万元的回报。

但还有一个原因,他没说出口。

他内心并不愿看到,这种股权清偿的方式。好像宣告DEMO咖啡已经失败。至少现在,咖啡馆虽然关闭,但DEMO咖啡的名字和品牌还在。

有时,何萌也会怀念有DEMO咖啡馆的日子,没事就去那里坐坐,总能碰到胸怀激情的朋友,可以一起坐下来,很舒服的聊天。

  • The End

  • 版权信息
    本文版权属于光谷客
    转载请联系

加入收藏 新浪微博 分享到微信 ❤赞 11460 次点击 2 人赞 3 人收藏

打开微信“扫一扫”,打开网页后点击屏幕右上角分享按钮

共收到19条回复
zhoufanyin85 9 年前 #1 赞 1

向Demo致敬。

safaicy 9 年前 #2 赞 0

报道很客观,给人启发。光谷这边的创业群体和互联网群体还是小了,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xuzicn 9 年前 #3 赞 0

可惜可惜

zhouzhe8013 9 年前 #4 赞 0

好文章 看了两遍

Support_You 9 年前 #5 赞 0

众筹在中国很不成熟,咖啡馆本身盈利模式很弱,星巴克就根本不是卖咖啡赚钱的,众筹咖啡馆,大多也是以失败告终。何况武汉创业者本来就不成气候,创业这个词,情怀太重,不如做生意。

sid 9 年前 #6 赞 0

武汉什么时候有互联网了?从来没听说过。

zagzag 9 年前 #7 赞 0

所以像创业咖啡,现在就是紧靠政府,拿一些支持和补助,否则,仅靠咖啡馆自己,很难赢利,支撑不了多久,

huajin 9 年前 #8 赞 3

很多创业活动和聚会,对于创业者来说也就是聊聊,吹吹牛,拍拍砖,但永远做不成大事。所以我现在宁愿多花些时间去跑市场,跑客户,也不轻易去混圈子,因为这个圈子里的大部分创业者,都一样迷茫,一堆泡沫。衰败是必然的。

sid 9 年前 #9 赞 0

@huajin 同感,必要的技术交流,行业交流是可以的,但是连基本的技术能力,竞争力都不够就天天混这种圈子实在是不可取。

Phenomenon 9 年前 #10 赞 0

@Support_You 我也一直不看好股东众筹这种形式,几十人做为股东带来的经营上的问题必然导致意见不统一,或者得到一个各方面都认可的折中结论。形式上的民主会导致中庸,绝对的公平会影响效率,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beanlife 9 年前 #11 赞 1

无论如何,向本土第一批吃螃蟹的帮创者鼓掌,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才吹皱了武汉孵化创业这一池春水。

gocome 9 年前 #12 赞 0

难道说咖啡馆本身是不能赚钱的?

xiang1111 9 年前 #13 赞 0

@gocome 咖啡馆本身赚钱很难,现在大部分国内的咖啡馆纯卖咖啡都是亏钱的,很多会附加卖一些简餐,棋牌这些。那种书吧式的咖啡馆,翻台率极低,一杯30多的饮料喝一下午,真是本都回不来。

gocome 9 年前 #14 赞 0

@xiang1111 谢谢。那么,星巴克是怎么做的呢?也不赚钱吗?

catdoo 9 年前 #15 赞 0

@gocome
星巴克定位是快速消费的咖啡,它并不提倡顾客在店内久坐哦。这点和KFC、麦当劳是一样的。因此它的一切流程、店内陈设都是围绕减少顾客驻留时间来设计的。
星巴克选址多是在繁华人流大的地带,而且销售的很多咖啡是外带。在商圈还未成熟的地方,通常也要亏损好几年,但为了占据商圈未来的黄金地段,这些钱星巴克也是亏损得起的。
普通咖啡馆只做咖啡,翻台率低,坪效低,赚钱确实还比不上一家奶茶店。

gocome 9 年前 #16 赞 0

@catdoo 好有道理。看起来休闲、创业咖啡没法赚钱啊。每十分钟换一次WIFI密码?或者做会员制?

atree 9 年前 #17 赞 0

@gocome 创业咖啡本来就是做资源,做平台 不指望挣钱 只是不要亏得太凶~

gocome 9 年前 #18 赞 0

@atree 做资源做平台也得挣钱啊。比如那些创投网站。感觉是路子有问题,或者就是应该是政府搭台的事?

yangpan1989 9 年前 #19 赞 0

居然已经关闭了?我还去过呢

请绑定手机号后,再发言,点击此处
Guozaoke.com—源自武汉的高端交流分享社区
相关主题
怎么带小学生喜欢阅读三国演义、水浒传?
谁给推荐几本好书
昨天看到社友让推荐书籍,我想大概是刷视频刷太累了(分享我收藏的年度热门书籍汇总)
DeepSeek推荐的10本网络修仙小说
最近待业在家,无聊写起了小说,发在起点,名字叫《赛博修仙者》
小学《语文》课本:春天
资本大厦楼下的书店关了,有没有规模相当的书店呢?
我们来读书吧
生活是不是很乏味?来了解下其领域吧,读一本就够了!欢迎补充
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盗墓笔记,哪一部历史地位最高?

过早客微信公众号:guozaoke • 过早客新浪微博:@过早客 • 广告投放合作微信:fullygroup50 鄂ICP备2021016276号-2 •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14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