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盗墓笔记,哪一部历史地位最高? |
这两天,一篇《5年前节目中他首提引力波,遭嘉宾嘲讽,如今他们都欠他一个道歉》的视频刷屏了谷哥的朋友圈。
视频中只有初中文化,下岗工人身份的“业余物理学家”郭英森5年前参加某电视台娱乐节目的经历引起了巨大的舆论争议,有人抨击当时对郭恶言相向的主持人和嘉宾态度蛮横无知;也有人说,“鼓励一个蒙着双眼的人过马路才是真正的恶”,“诺贝尔哥”郭英森需要的不是道歉,而是同情与心理治疗。
这个社会的复杂就在于,真相与谬误往往是以多重事实的状态纠葛在一起,导致从任何单一维度去看,都能得出是简单的是非判断,从而引发情绪化的立场争议。
在谷哥看来,围绕郭英森及这个娱乐视频的舆论之争,其实反映和提出了几个关于科学创新的严肃社会问题,对于立志要做世界创新之谷的光谷而言,也值得深思。
——谷哥
我们生活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一切严肃的社会问题都被娱乐化和浅薄化,公共舆论也总是被娱乐化的、非黑即白的简单道德情绪判断所左右。
在一个娱乐性电视节目里,在一群娱乐化的公众人物面前,用娱乐化选秀的方式去展现科学与思想的创新,本身就是这个时代的荒诞。
有人事后评论,“科学不是选秀,你背诵几个专业术语,配上梦想的翅膀,讲一下没钱的苦难经历,就一夜间感动中国了?你以为你在参加好声音吗?”
但是把科学变成选秀的并非郭英森,这不是他的错。
节目方让郭英森上台选秀,显然不是出于对科学创新精神的尊重与推崇,也没有从专业角度审视过郭的理论是否具有创新和推广价值,更不是希望用节目帮助郭从个人妄想中走出来,回归正常生活;而是抱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审丑心态,利用郭挑起嘉宾的观点与情绪的对立,制造争议,最大程度提高节目收视率。
所以,让郭英森站上选秀舞台,把科学创新变成娱乐化的争议话题,这本身就包含着节目方,包含着这个娱乐至死的社会满满的恶意。
节目根本不在乎郭要说什么,主持人和嘉宾也根本不给郭充分表达的机会,他们需要的,就是一个初中学历的下岗工人执着于科学理论创新的荒诞噱头;无论这种执着是否构成妄念,都能利用换成节目的收视率和广告费。
所以,这段视频真正让人反感的,不是郭英森的理论学说和人生追求多么荒诞不经,而是这台娱乐节目在短短十几分钟时间里所渗透出来的,把科学创新娱乐化,靠贬损打击他人人格来博取眼球的恶俗与缺德。
如果说郭英森是一个过于执着梦想的心理病人;那么这台娱乐节目中那些居高临下,带着自以为正常的优越感调戏嘲弄郭的人,其实病得更重,是一种精神人格缺失的病入膏肓!
这段视频中,比科学创新娱乐化更深的恶意,是对郭英森学历身份的歧视与嘲讽。
这也是节目视频引发的舆论争议最大的焦点。
整个节目,没有给郭英森充分表达的机会,也没有提供任何专业客观的理性评判;整个节目的情绪立场,对郭的歧视与轻慢,不是源自对其理论专业程度的科学评判,而是来自对其学历、身份的判断。
看完视频,观众无法从科学专业的角度了解郭英森的玄乎理论错谬何处,“悬浮动力汽车”和“人类长生不老”是否是一种科学创新无法实现的妄想;直观感受只有一个,就是郭英森的身份不符,学历不够;一个初中学历,连自己都养不活的下岗工人,有什么资格去研究高端物理理论,还幻想拿诺贝尔奖;因为荒诞,所以主持人和嘉宾可以尽情的嘲弄和奚落他。
正是这种群体性的知识与身份傲慢,导致节目出中那个耐人寻味的冲突细节:最后支持郭英森,给他留灯的三个人,都被贴上了“娱乐明星”的身份标签,其中隐含着从郭英森那里转移过来的歧视与轻蔑,激怒了演员孙浩,爆发了戏剧性的嘉宾争吵一幕。
在我看来,这正是这个娱乐节目最坏的地方。它赤裸裸的昭示和宣扬一种人与人的身份不平等,将科学与思想创新身份标签化,视作一种身份特权,似乎对科学和思想创新的追求,只专属于受过学校高等教育和专业学术训练的少数精英,其他人根本没资格思考和谈论。
从方舟子的态度中流露出的,就是初中学历、下岗工人的郭英森根本没有资格思考和谈论引力波、物质波、统一场这些高等物理学专有名词的傲慢与轻蔑。
虽然事后,郭英森作为“民科”代表缺乏专业素养的一面被揭露和吐槽;舆论转向不专业的“民科”是否应该受到批判,很多人以此佐证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对郭英森的轻蔑态度没有错。
可问题恰恰在于,这档娱乐节目至始至终就没有在意过郭英森是“民科”还是“专科”;主持人和嘉宾聚焦的,始终是他的学历、身份与生存境况;他们对郭的是非判断,也仅仅源自于他的学历与身份。
无可否认,科学创新确实存在专业壁垒,但它是否构成一种身份的壁垒?是否初中学历和下岗工人,就没有自学成才的可能,甚至没有资格去思考、谈论对科学与社会思想创新的追求?科学与思想的创新,是否需要一种学历、身份的标榜与证明?
假如百年前,爱因斯坦以他发明相对论时的“专利局小职员”身份也登上这样一个“娱乐化舞台”,宣讲他的引力波与相对论,是否也会遭遇和郭英森同样的嘲弄与奚落?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郭英森是否“民科”无关,这个娱乐节目表现出来的对郭的身份歧视,对其执着追求科学创新的嘲弄与人格贬低,所传播的价值观,都与创新的文化与文明背道而驰;它传播的,是一种居高临下、自以为掌握了真理的知识与身份的权威的傲慢。
这也是这个娱乐节目,对科学创新精神最深的恶意。
当舆论争议的焦点,集中于郭英森作为“民科代表”是否应该被鄙视与批判时,在谷哥看来,真正需要思考和讨论的,是如何理解“民科”这个特殊时代的产物。
就像今天的演艺明星被神化和偶像化,无数年轻人渴望唱歌一夜成名一样;郭英森和民科们生长的年代,科学家是被神化的偶像,是他们从小仰望的理想范本;陈景润、钱学森、华罗庚、邓稼先……的传奇故事,构成了他们对自我人生的想象。
正如郭英森形容自己是“科学爱好者”,这是民科们普遍认同的身份标签;他们本质上,是一群不安于现状,对世界怀有好奇心,对科学研究真正充满兴趣与热爱的人;但同时,他们也是被传统社会精英教育体系淘汰或排除在外的人。
“民科”这个称谓,包含着知识精英充满自我优越感的蔑视。这种轻蔑,根源于传统学院化封闭式的社会教育体系所塑造的,一种知识与智识的信息垄断,也就是方舟子所谓的“专业、系统性”的学术训练。
在社会标准化的人才选拔体系中,考试和学费成为培养社会知识精英的门槛,将很多偏才(比如英语不好就考不上研)和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人挡在了成为高学历精英、有机会从事专业科学研究的门外。
郭英森和“民科”们,大都是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跨过门槛,成为这套人才选拔体系培养的知识精英。因为缺乏专业的知识引导和科学的思维训练,不得不在一种没有专业信息资源交流共享,也不被身边人理解的封闭孤立的环境里,孤独追求个人爱好的“科学梦想”,所以,“民科”的不专业,是信息封闭导致的结果,他们也常常因为孤独的压力,过于执念而走火入魔,心生妄想。
很多“民科”因为穷尽心力研究“永动机”而遭到耻笑,但这不是他们的错。他们追求科学创新与思想创造的执着精神,与专业的科学工作者并无二致。
本质而言,“民科”,是信息封闭、信息垄断的前互联网时代和传统社会教育体制塑造的典型悲剧。
而在互联网教育兴起的今天,互联网恰恰正在颠覆传统学院教育体制的信息垄断所制造的智识优越感。
当全世界最顶尖的大学课程资源都已经上网,知识正在被互联网彻底开放和扁平化,科学创新不再是专属于任何人的身份特权,这是一个知识人人平等,思想无限连接,万众创新真正可以实现的时代。
从这个意义上讲,互联网时代,“民科”不仅不应该被歧视,反而是一种社会趋势。
因为,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学习、交流和分享感兴趣的任何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然后到任何开放的众创空间去寻找同行沟通交流,再通过开放的实验机构去实践和检验思想创新的对错;
如此,科学家不再必须是一个全职从事的职业身份标识,科学创新也不再必须是某种职业的专属特权,只要你是一个专业的科学爱好者,无论全职或业余,都可以参与到科学的创新与创造中来。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当教育彻底开放,科学创新的专业程度,也不再需要通过标准化考试和某种学历机构去认可。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平等,未来,专业化的“民科”可能会越来越多。而“民科”对科学创新的执着精神,不仅不应该遭到社会的歧视和嘲弄,反而应该被正确的引导和鼓励。
解开蒙住“民科”的双眼,引导和鼓励他们勇敢去追求心中的科学梦想,才是对他们真正的帮助,而不是站在一旁对他们冷嘲热讽,嘲弄他们对科学的朝圣。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在这个人人被资本诱导沉浸于网络游戏、娱乐节目和怎样赚钱的时代,还有一群人愿意仰望星空,把科学创新和思想创造当做人生意义去追求,还在思考如何超越这个时代,这难道不是这个时代的一件幸事吗?
因此,郭英森和他所代表的“民科”所追求科学创新与思考的意义,即使不能被这个时代和身边人包容理解,但起码这种精神应该被肯定和点赞。
而对于身处光谷的我们,面对这场关于“民科”的舆论争议,真正应该思考的,不是“民科”该不该被鄙视,而是如何跟随互联网时代的趋势,去创立和建构光谷独特开放的创新机制优势,理解,鼓励,培育和释放“民科”的创造力,让光谷真正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人可以追求科学和思想创新,“民科勃兴”的创新圣地。
文 / 老久
编辑 / 嘉木
- The End -
- 版权信息 -
本文版权属于光谷客
| 转载或者合作请联系 |
Tel / 15902773825
QQ / 3111520445
微信号 /guangguer-
Email / guangguke@outlook.com
关注谷哥微信公众号和搜索“guangguer”
或扫描二维码
@Phenomenon 并没有向真正的科学工作者发难的意思,相反,是尊重的
杨时旸写了一篇《关于引力波,没人欠民科一个道歉》,我觉得观点不错。
科学——自然科学,是一种需要长期严苛系统训练,机构化支持,并且不断试错的长久过程。它本身的特征就决定,只有“学院”的形式,而不可能有“民间”的可能。我们对于教育系统的失望和厌恶,在下意识中衍生出了一种扫射式的攻击态度,认为民间总会有执着、澄澈、脱离于复杂的行政系统,一心只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人存在,所以,总能在各种屌丝云集的网络平台上看到诸如“高手在民间,饭桶在机关”一类看似同仇敌忾的解气句式。
过早客微信公众号:guozaoke • 过早客新浪微博:@过早客 • 广告投放合作微信:fullygroup50 鄂ICP备2021016276号-2 •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1446号